傳感器的性能指標
由於傳感器的類型五花八門,使用要求千差萬別,要列出可用來全面衡量傳感器品質優劣的統一指標極其困難。迄今為止,國內外還是采用羅列若幹基本參數和比較重要的環境參數指標的方法來作為檢驗、使用和評價傳感器的依據。
選用傳感器一般應根據測試或控製的目的、使用環境、被測對象、允許的測量誤差和信號處理等條件,在總觀、全面、彙總考慮的基礎上兼顧經濟因素,合理地選取傳感器。在性能上,一般要求傳感器輸出信號大,與輸入信號成比例:遲滯與非線性誤差小:內部噪聲小,不易受外界幹擾的影響:反應速度快:動作能量小:對被測狀態的影響小:使用壽命長:工作穩定可靠:成本低;容易操作、使用、維修和校準等由於有不少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製約,所以要全面考慮,提出合理要求。例如,靈敏度高,傳感器所能感知的變化t小,被測量只要有微小的變化,傳感器就有較大的輸出,這對保證測量精度有益。但還應註意到,要保證測量精度,傳感器必須工作在非飽和區和線性段,而過高的靈敏度會影響其適用的測量範圍。因為靈敏度越高,與側骨信號無關的幹擾信號越容易混入,幹擾信號會被放大系統放大,影響測量精度。在通常情況下傳感器的精確度越高,價錢越昂貴,維持越困難,所以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前提下,不要隨便選用高精度、高靈敏度的傳感器、光纖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
傳感器性能指標主要有:靈敏度、使用頻率範圍、動態範圍、相移。
靈敏度:指沿着傳感器測量軸方向對單位振動量輸入x 可獲得的電壓信號輸出值u,即s=u/x。與靈敏度相關的一個指標是分辨率,這是指輸出電壓變化量△u 可加辨認的最小機械振動輸入變化量△x 的大小。
為了測量出微小的振動變化,傳感器應有較高的靈敏度。
使用頻率範圍:指靈敏度隨頻率而變化的量值不超出給定誤差的頻率區間。其兩端分別為頻率下限和上限。為了測量靜態機械量,傳感器應具有零頻率響應特性。傳感器的使用頻率範圍,除和傳感器本身的頻率響應特性有關外,還和傳感器安裝條件有關(主要影響頻率上限)。
動態範圍:動態範圍即可測量的量程,是指靈敏度隨幅值的變化量不超出給定誤差限的輸入機械量的幅值範圍。在此範圍內,輸出電壓和機械輸入量成正比,所以也稱為線性範圍。動態範圍一般不用絕對量數值表示,而用分貝做單位,這是因為被測振值變化幅度過大的緣故,以分貝級表示使用更方便一些。
相移:指輸入簡諧振動時,輸出同頻電壓信號相對輸入量的相位滯後量。相移的存在有可能使輸出的合成波形产生崎變,為避免輸出失真,要求相移值為零或Π,或者隨頻率成正比變化。